青藏高原西南缘壳幔电性结构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摘要】:青藏高原地处于亚洲大陆的南端。因为它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吸引了世界地球科学界的瞩目。青藏高原中、东部的交通和自然环境条件比西部略好,因此以往开展了较多的探测和研究工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高原西部虽是演化活动剧烈的地带,却研究甚少。本论文使用大地电磁测深法对青藏高原西南部(29°N-33°N、80°E-85°E)进行分析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International Deep Profiling of Tibei and The Himalayas(简称INDEPTH)国际合作计划和“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第一项目(Sino Probe-01)的数据。对数据进行了相位张量、阻抗张量以及磁感应矢量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域内主要以二维构造为主,构造走向大致为SE110°;研究区局部区域存在三维效应,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的三维性较为强烈。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的构造走向角,构建了2条二维MT剖面,使用Win Glink软件进行了二维反演;考虑到三维影响的存在,对全区数据进行了三维反演;并对所得到的电性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研究区域电性结构模型表明,青藏高原西南缘电性结构表现为纵向分层的特点,大体上具备高阻-低阻-高阻的分层特征,浅部电性结构以高阻为主要特征,分析认为是浅部大量的花岗岩的电性反映。中下地壳有明显的低阻特征,呈零星状分布,认为是部分熔融和含盐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深部高阻层,通过分析讨论后,认为是印度岩石圈在电性上的反映。对深部高阻体的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东西向高阻体形态在深部的不一致性,推测为印度板块俯冲的前缘位置。高阻体东西向分布不均匀,其形态的差异性反映印度板块俯冲前缘的东西向差异。从电阻率模型看,研究区中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的高阻体向北缓倾,反映印度板块的俯冲角度较小,俯冲距离较大,向北穿过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进入到冈底斯-拉萨块体下方。而西南缘的西部和东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的高阻体向北陡倾,反映印度板块的俯冲角度较大,俯冲距离较小,81°E和84°E南北向深度切片显示,高阻体位置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这种俯冲的差异性可能导致了印度板块的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