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岩浆弧东段沉积岩的早新生代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摘要】: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以来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浆弧东部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大陆地壳组成、生长和再造的理想窗口。本文选择早新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石榴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和石榴石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相学观察表明,石榴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矽线石+石英+金红石,石榴石黑云母片麻岩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矽线石+石英+金红石。相平衡模拟显示石榴石矽线石云母片岩的峰期变质条件为730~750℃和7.8~8.1 kbar,含有4~8%的熔体;石榴石黑云母片麻岩的峰期变质条件为~730℃和~8.0 kbar,含有~8%的熔体。这表明所研究的岩石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和部分熔融。石榴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和石榴石黑云母片麻岩中的锆石均由继承的碎屑核和变质边组成,变质边给出的~(206)Pb/~(238)U年龄为51~72Ma,继承碎屑核给出的~(206)Pb/~(238)U(或~(207)Pb/~(206)Pb)年龄在314~3286 Ma之间,并具有340Ma、550Ma、1100~1200Ma、1500~1600Ma和1800Ma年龄峰值。结合其他研究成果,我们推测这些变质岩的原岩形成在晚石炭世,变质作用时代为古新世。本文研究表明,冈底斯弧东段的古生代沉积岩在早新生代的碰撞造山过程中被埋藏到~25km深的中下地壳,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由此导致了岩浆弧中下地壳组成和同碰撞岩浆岩化学成分的变化。
|
|
|
|
1 |
李文坛;张泽明;;冈底斯弧东南缘表壳岩的早新生代变质作用与构造意义[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专题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C];2019年 |
2 |
张成圆;张泽明;丁慧霞;陈言飞;秦圣凯;江媛媛;康冬艳;;冈底斯岩浆弧东段表壳岩的早新生代变质作用与地壳加厚[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专题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C];2019年 |
3 |
刘鸿飞;黄炜;杨毅;;雅江结合带与冈底斯成矿带关系[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4: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论文集[C];2014年 |
4 |
梁宏达;金胜;魏文博;高锐;王海燕;叶高峰;张乐天;;冈底斯中部壳内电性结构研究[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25:青藏高原及周缘的深部结构、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学过程[C];2016年 |
5 |
高家昊;曾令森;高利娥;赵令浩;王亚莹;;藏南晚白垩世-古新世冈底斯岩基弧上南北向伸展及岩浆作用[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六)——专题69: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进展、专题7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71:花岗岩—从纳米到岩基[C];2016年 |
6 |
李金高;王全海;;关于冈底斯成矿带某些成矿问题的讨论[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
7 |
丁伟;丁兴;孙卫东;刘吉强;胡永斌;李聪颖;马莉燕;;冈底斯努日铜多金属矿区闪长玢岩地球化学特征[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板块会聚、板块俯冲与造山过程、专题13: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专题14:造山带深部过程[C];2016年 |
8 |
吴松;郑有业;次琼;;冈底斯西段朱诺铜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机制与找矿[A];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
9 |
李应栩;黄永高;韩飞;严刚;杨学俊;李光明;宋旭波;杨青松;;冈底斯成矿带稀有金属矿化的发现及意义[A];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7年 |
10 |
赵宝光;王勤;;冈底斯构造带能谱数值特征及其找矿意义[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3年 |
11 |
刘增达;;核电可持续发展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铀资源潜力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12 |
曾令森;高利娥;王莉;;藏南冈底斯带南缘自古生代以来构造岩浆事件:以朗县岩浆-变质杂岩体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
13 |
赵宝光;王四利;王勤;孙悦;杜小林;陈玉梁;;冈底斯构造带火山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初探[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C];2009年 |
14 |
王刚;魏文博;张乐天;;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电性结构特征研究[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3:大陆地壳、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深部探测、专题4:中国大陆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C];2016年 |
15 |
董永胜;于介江;李才;王立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变质作用的时空演化[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16 |
王彬;魏春景;田伟;;孔兹岩带集宁群天皮山超高温变质作用[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专题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C];2019年 |
17 |
贺志亮;;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研究范畴和标志[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
18 |
郭坤一;;长乐—南澳构造带的变形—变质作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6)[C];1990年 |
19 |
董申保;陈斌;;变质作用地质思维的发展与中西交流简史[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
20 |
刘小丽;程素华;;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进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