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供应链网络的并发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响应时间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供应链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响应时间问题。供应链系统的层次结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并快速定位系统运作过程中风险的产生环节。供应链系统的响应时间分析可以用来改善系统资源的利用情况,保障最终用户收到产品的时间。所以,对供应链系统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利用主流的形式化方法,从层次结构和响应时间两个方面对供应链系统开展研究和分析,并对一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进行性能建模与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供应链并发系统的层次结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层次结构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Petri网对绿色供应链系统进行形式化建模,通过处理Petri模型对应的关联矩阵,揭示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层次结构,并生成能够表示这种层次结构的性能评估进程代数(PEPA)模型,从而更加直接地展现系统的整体结构特征以及内部各子系统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汽车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系统为例,对本文提出的绿色供应链系统层次结构分析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二、供应链并发系统的响应时间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流程序列的供应链系统响应时间求解方法。供应链系统的响应时间是指系统完成某项业务需要的总时间,服务流程序列是指系统完成某项业务必须执行的一系列动作。该方法采用PEPA对供应链系统进行形式化建模,通过处理PEPA模型对应的动作矩阵,获取指定动作之间的服务流程序列。并基于获取的服务流程序列,求解和分析供应链系统的响应时间,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戴尔公司供应链系统为例,对本文提出的供应链系统服务流程序列获取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三、一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的性能建模与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响应时间为主的供应链系统性能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PEPA对供应链系统进行形式化建模,并结合获取的服务流程序列,采用随机模拟求解法对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评估,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这些性能参数的影响,从而为系统的设计与改进提供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一类制造业供应链系统为例,对本文提出的以响应时间为主的供应链系统性能分析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地阐述。
|
|
|
|
1 |
张广泉,戎玫;并发系统性质描述的一种形式化方法[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2 |
齐微;李青山;陈平;赵芸;杜宽利;;多机并发系统动态信息的逆向抽取和过滤策略[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年09期 |
3 |
王咏刚;;并发系统的测试[J];程序员;2004年03期 |
4 |
冯玉琳,赵旭东,郭端阳;并发系统的模型和自动验证[J];计算机学报;1990年02期 |
5 |
王金双;张兴元;杨华兵;张毓森;;并发系统概率空间的形式化构造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年11期 |
6 |
齐微;陈平;李青山;;多机并发系统中通信模型分层抽象的方法[J];计算机科学;2006年08期 |
7 |
张广泉,戎玫,沈一栋;并发系统基本模型及其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8 |
蒋慧;张兴元;王元元;;并发系统的操作时序逻辑描述和验证[J];计算机科学;1997年06期 |
9 |
肖美华,薛锦云;时态逻辑形式化描述并发系统性质[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0 |
刘咏梅,叶新铭;非确定并发系统的基于说明的测试推导[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1 |
朱振宇;张仕;蒋建民;吴亚洲;杨启帆;;并发系统中基于优先级的调度分析[J];计算机科学;2016年S2期 |
12 |
罗玲;段振华;;扩展π演算对时间相关移动并发系统的建模与推演[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
13 |
徐建礼,周龙骧;基于图文法的并发系统状态测试方法及其实现[J];软件学报;1996年10期 |
14 |
付立军;;医院实时多并发系统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9期 |
15 |
鱼先锋;王辉;;并发系统互斥约束的形式化验证[J];商洛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
16 |
马丹;崔银风;张莉芸;侯睿宏;许珂;张改连;;白塞病并发系统损害51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年07期 |
17 |
杨文龙
,李维;基于高级petri网的并发系统设计[J];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
18 |
蒋昌俊,郑应平,疏松桂;非确定并发系统设计的Petri网形式化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1996年04期 |
19 |
桂志波,任占江;基于弱引发加时Petri网并发系统逻辑验证与资源优化[J];弹道学报;1999年01期 |
20 |
蒋昌俊,张兆庆,乔如良;基于Petri网的并发系统控制器设计[J];系统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
|